夜
小
中
大
于迎帝计划的具体步骤的探讨,抑或是对于现在面临的困难等等,在王粲设想之中,都是一个好的表现,但是很遗憾,太史慈的态度非常的平淡,甚至连多说几句的欲望似乎都没有,在听完了王粲的建议献策之后,只是表示他自己知道了,然后又问了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建议,旋即就表示他自己公务繁重,讲了几句客气话,便将王粲送了出来。
礼节上,倒是没有什么问题,但是王粲似乎觉得太史慈的态度过于冷淡,难道说骠骑将军也和曹操一样,表面上看起来遵从,实际上骨子里是要做权臣?
抑或是
王粲决定,真的需要去长安亲眼看一看。王粲此刻认为,他不仅是代表了他自己,他还代表了天下有志于匡扶大汉的所有志士!
所以当王粲离开的时候,并没有发现送行的杨修眼底里面的那一丝嘲讽之意
王粲在想着一些什么,杨修其实猜测得七七八八差不多了。但是如今的杨修,不管是和当年,还是和历史上的那个,都因为一些特别的经历,产生了一些区别。
在这几年的风风雨雨之中,杨修认为纵然是勤王也好,清君侧也罢,就算是将天子接到长安,也无法迅速的振兴社稷,一个是现在大汉已经是四分五裂,各地诸侯肯定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利益,第二个是包括杨修自己,所有的诸侯都没有拿出一个明显可行的大汉改制之策
大汉的身躯,原本是有问题的,不该国策,不定新政,纵然能挽救一时,也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。不改制,不修订国策,汉祚终究难以延续。
如果早几年,各地诸侯和中央朝廷之间的实力天平没有完全打破的时候,王粲这样的拥护皇权的人多一些,恐怕事态就不会落得现在这样得局面。各地诸侯的实力增长,导致中央朝廷进一步恶化,到了如今,说起来什么大汉天子,什么中央朝廷,但是实际上已经沦为了完完全全的傀儡,甚至比之前的任何一个年少大汉皇帝的情况都要更严重!
关于天子、曹操之间的关系,其实杨修也一直在观察和思考,如果说曹操实力增长,那么会不会有什么新的举措来振兴皇统?那么反过来骠骑将军又会怎么做?是以天下苍生为念,迅速稳定社稷,还是说要抗衡到底?
在一切都没有答案的情况下,杨修觉得唯一的选择,便是静静的等待。
等待别的诸侯出现问题,抑或是骠骑将军斐潜出现问题。
杨修觉得,骠骑将军斐潜现在并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骠骑将军如今最大的弊端,就是军权过剩,或者说,武人执政。
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。
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,要匡扶社稷,离不开武人征战,但是武人过于强大,走上了朝堂之后,又会带来很大的弊端
这一点,从之前的董卓,到后来的李郭,都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这么多年来,士人掌握权柄,武人征战四方,这似乎是已经成为了大汉的一种共识,而现在,忽然之间武人把持了朝廷?士人是大汉手中的笔,书写思想,刊发诏令,而武人则是大汉手中的刀枪,护卫家国,士人和武人就像是大汉的两只手,各司其职,各得其所,而现在武人这个刀枪似乎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,甚至举起了刀枪砍杀了另外一只手,还重伤了大汉躯体。
一个人要放下手中的利益和权柄,或许不是很难,某一天顿悟了,心灰了,或者什么其他的原因,说放下也就放下了,但是对于一群人,一整个层面的人来说,都要学会放下,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。
杨修认为,骠骑将军斐潜现在似乎就在学着放下,开始调整士人和武人之间的比例关系,在长安青龙寺准备举办的经文大会,似乎就能证明这一点,不过杨修同样也有些担心,因为权柄这种东西,不同于其他东西,想要分割和权衡,是极其困难的。就算是斐潜愿意放下,跟着斐潜的其他武人会愿意放下么?
有时候杨修也会想到,董卓其实也很可怜。
杨修认为,董卓当年简直就像是手捧着金盘玉碗,然后上街乞讨一般
之前杨彪和杨修,也一度以为,斐潜会走向董卓的后尘,所以之前也都认为斐潜不能长久,旋即起兵征讨之,不过后来才发现斐潜和董卓